张思南:俄乌边境危机是美国设的一个局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俄乌边境危机持续升温,不管是美国及其盟友,还是俄罗斯都在积极呼吁理性避战,普拜刚刚还进行了通话,但双方也同时在排兵布阵,你如何看待这种“左右横跳”,是否有人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俄乌之间是否真会爆发战争?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俄乌之间会否爆发战争,我没法告诉你,但我能告诉你为什么俄乌边境危机会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首先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俄乌边境危机的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2021年3月到4月之间:3月16日,北约在欧洲展开数十年来最大规模军演,乌克兰方面公开宣称,军演目的“在于演练与俄罗斯的战争”;3月2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2021年第117号令”,要求重新占领克里米亚地区;到3月底,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开始向俄乌边境集结兵力。
第二个阶段是2021年11月到12月:11月1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称“俄罗斯在边境地区部署了10万大军”;12月1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指责乌克兰“在边境地区集结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常备军事力量”。也正是自这个阶段起,西方媒体开始大规模成体系地持续渲染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
第三个阶段则是2022年1月至今,俄乌边境事态急剧恶化,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美国及北约书面回绝俄罗斯“北约不东扩、乌克兰不加入”的战略安全诉求,并开始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1月24日,美军宣布8500名士兵已经做好进驻东欧地区的准备;到2月上旬,北约在距俄罗斯边境约60公里处进行战备训练,而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军队也在乌克兰边境一带展开实弹演习。
从上面三个阶段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俄乌边境危机存在明显的滚动式发展,就像“你瞅啥”“我瞅你咋地”“你再瞅我试试”的无脑循环一样。某种意义上,各方陷入了一个教科书一般的“猜疑链”,也就是两个阵营都无法知悉对方的准确意图,因此为了自保只能以最大恶意进行揣测和威慑。
就像我抬起手,如果你无法确定我会扇你一巴掌还是抚摸你的脸颊,你也就只能抬起手进行威慑,寄希望于我不敢轻举妄动。而放在国家层级,比如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当泽连斯基摆出要夺回克里米亚的架势后,俄罗斯无从得知这仅仅是一种应对选举政治的民粹主义把戏还是真实的对外军事意图,因此只能以军事举措进行威慑回应。但俄罗斯的军事回应在乌克兰眼里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谜题:俄罗斯究竟只是在等量回应,还是有进一步“吞并乌克兰”的意图?因此乌克兰只能进行更高量级的军事威慑来尽可能保障绝对安全,比如说在边境地区部署更多军队,或是寻求北约介入。但这自然又会引起俄罗斯方面的升级回应,两边也就如此循环往复,并从俄乌之间“猜疑链”向更大范围的美俄之间“猜疑链”升级。
好消息是,这种滚动式“猜疑链”的出现和持续存在,表明至少当前危机各方即便有战争意图,也没有迫切的战争决策,仍然在一种恐怖平衡之下,寻求以非战争的最终方式解决问题。但坏消息是,“猜疑链”是有最大承受极限的,它有赖于各方不断升级的威慑输出,总有一方会首先逼近威慑的输出极限。届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及时停止“猜疑链”,比如说俄罗斯、乌克兰和北约同时撤兵;或者是某一方在对方展开新一轮威慑升级,形成不可挽回的优势之前,摊开底牌,于战场上见真章。
所以有的人认为,俄乌边境危机是否会演变为战争,关键在于普京的选择。我认为这个观点对,也不对。对是因为至少目前而言,俄罗斯在和乌克兰乃至是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对峙上仍留有余力,普京的确握有某种主动权;而不对是因为,如果这种军事对峙持续加码下去,一旦超越俄罗斯的威慑输出极,那为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是否开战也就由不得普京了。借用电影《西虹市首富》里面的那段经典台词,就是未来有一天北约问俄罗斯:“你是不是想打乌克兰?”然后俄罗斯回答:“你要说不想吧,气氛都烘到这儿了,可你要说想吧,确实是刚想的。”
直新闻:那在俄乌边境危机的“猜疑链”当中,美国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你问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刚才提到,我不认为美国是明确在推动俄乌边境危机朝向战争演进,但我认为当前的这种“猜疑链”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要说美国在其中没有扮演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反正我是不信的。如果你还记得,2021年4月之后,俄乌边境危机实际上沉寂了半年,直到10月才再次浮出水面并沸腾至今,这表明仅就俄乌之间的纠纷而言,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两国之间的“猜疑链”也许是可以刹得住车的。
某种意义上,美国玩的实际上是阳谋,拜登政府和美国舆论全力渲染所谓“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目的不在于俄罗斯入侵与否,而在于无论最后俄罗斯是否入侵,美国都是赢家。
如果俄罗斯入侵,则坐实了美国此前对于俄罗斯的一切指控,也坐实了美国对于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绝望之下的欧洲各国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更牢固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之上;如果俄罗斯不入侵,美国也可以将自己描绘成所谓“和平的保卫者”,正是因为有美国的存在和威慑,俄罗斯才最终不敢入侵,同样坐实了美国对于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
对于美国而言,俄乌边境危机的最大价值在于维持自战后以来美国主导欧洲安全格局的既有秩序,以一场危机向欧洲国家表明,你们谁也离不开我。我甚至认为这场危机完全可以是偶然的,可以是俄乌边境危机,也可以是波罗的海三国危机,甚至可以是加里宁格勒危机。
这玩意最可怕也是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完全无法证伪,美国实际上也是看准了其欧洲盟友,缺乏足够且是共同的格局、胆魄和决心,以欧洲的未来为赌注,去赌在一个没有美国的欧洲,自己是否能与俄罗斯和平共处,俄罗斯又是否真如同其所标榜的那般,愿意融入欧洲。
值得警惕的是,这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之一,即所谓“离岸平衡”,以域外调停者的身份自居,通过挑起域内国家互相之间的政治乃至是军事对抗来将自己纳入当地的秩序构建之中。美国不仅对俄罗斯和欧洲设了这么一个局,同样对于中国和整个亚太地区也设了这样一个局。从冷战后要求日本“承担西太平洋的防务责任”,到奥巴马和特朗普时代的“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政策”,再到如今拜登政府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和美英澳Aukus军事协作,美国的目标非常连贯,那就是抛出一个所谓“中国威胁论”预言,然后以这个预言为目标,构建一套所谓“防范中国威胁论”的机制;再以这套机制遏制中国,并以遏制过程中的摩擦来达至预言的自我实现,坐实整套机制和居于机制之后的美国是多么的有“必要”且具有“前瞻性”。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觉得,美国强悍在哪里?军事、金融、科技、文化霸权?不仅仅如此,也许还在于美国在国际政策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操弄,可谓是历史上欧洲宫廷政治斗争的集大成者,但也许这也决定了美国的上限所在,毕竟以19世纪的方法,就算加上20世纪的成功经验,应对21世纪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力不从心。终有一天,总有一个国家会向世界证明,就全世界而言,我们可以有不同于阴谋与毁灭的路径和未来。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